其他辅助检查:X线表现,患儿有普遍性骨质疏松,骨密度降低,骨小梁结构如磨沙玻璃状,骨皮质变薄,以骨生长活跃部位如膝、腕、肱骨远端及肋软骨交界处最为明显。
1.干骺端及生长板 X线改变较为突出,由于预备钙化带增宽、致密,在干骺端形成一条密度增高且不规则的带状影像,称坏血病线(Frankel线),早期即可出现,但并非特异性,亦可见于慢性铅、铋、磷中毒和
维生素D缺乏病(佝偻病)痊愈期。在坏血病线下方骨干侧还可见一条横向透亮带,系自生长板转变形成新生稀疏骨小梁,称为坏血病白带,亦非特异性。预备钙化带向骨干外方过度延伸可形成骨刺,也可因生长板边缘与掀起骨膜之间出血发生骨化或因透亮带区骨折,生长板向干骺端侧方移位所致。
生长板较脆弱,容易发生骨折,可为纵裂或弯曲凹陷而变形。凹陷可呈波浪状或局限性压迹,广泛性凹陷可使干骺端呈边界清楚的杯口状轮廓。生长板与干骺端之间可发生边缘性裂隙,使骨干侧的骨松质与骨皮质呈一侧或双侧裂隙状缺损而形成角征。
2.骨骺 骨骺周围相当于生长板的预备钙化带部位钙化,呈致密环状,而在骨化中心骨疏松,可形成一个透亮环,在
维生素D缺乏病因骨骺出现较晚,边缘模糊。
3.骨干 常见骨膜下出血,多位于肱骨或股骨远端,但也可累及大部骨干。早期软组织肿胀,出血钙化时,周围呈低密度线状影,晚期骨化,显影清楚。骨膜下出血可与骨干平行或呈梭形。
坏血病合并
维生素D缺乏病时,X线片上除坏血病表现外,尚可见骨小梁模糊、干骺端呈毛刷状及假骨折。
坏血病经治疗在恢复期时,骨密度逐渐正常,骨皮质因骨膜下出血软组织骨化而增厚,与骨松质界限清晰。增厚的生长板呈一条横线,骨骺呈同心环形,骨化中心可遗留一个透亮区。以上改变可持续数年,骨骺移位者可逐渐修复,不遗留畸形。